烈日炎炎,阳光中的紫外线(UV)不仅会让皮肤晒黑、晒伤,长期累积还可能加速老化、增加色斑风险,甚至诱发皮肤问题。想要在享受夏日的同时做好防护,科学防晒必不可少。今天就为大家拆解“正确防晒”的核心要点,让你轻松get无负担的夏日防护指南。
阳光中的紫外线主要分为UVC、UVB、UVA三种:
· UVC:几乎被臭氧层吸收,对人体影响较小;
· UVB: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是导致晒伤、红斑、脱皮的“元凶”,强度随季节、时间变化(夏季正午最强);
· UVA:可穿透云层和玻璃,直达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皱纹、色斑,且全年无休,是“光老化”的主要原因。
硬防晒为主
▶ 硬防晒:物理遮挡。
硬防晒即通过衣物、帽子、墨镜、遮阳伞等物理方式阻隔紫外线,安全无刺激,适合所有人群。
·衣物选择:优先穿深色、紧密、透气的长袖长裤,或标有UPF40+以上的专业防晒衣。
·帽子:选宽檐帽(帽檐≥7cm)或渔夫帽。
·墨镜:选择标有“UV400”标识的墨镜(紫外线易导致白内障、眼周皱纹)。
·遮阳伞:选黑胶或银胶涂层、伞面紧密的晴雨伞。
▶ 软防晒:防晒霜,补位防护更安心
当硬防晒无法全面覆盖
需搭配防晒霜
1. 看懂防晒霜的“关键指标”
·SPF值:防御UVB的能力,数值越高防护时间越长。日常通勤选SPF30-50即可,户外长时间暴晒可选SPF50+,但并非越高越好。
·PA值:防御UVA的能力,“+”越多防护力越强。
·成分:o化学防晒:吸收紫外线转化为热量,质地轻薄易推开,适合日常通勤、油性肤质;
o物理防晒:反射紫外线,温和不刺激,适合敏感肌、孕妇、婴幼儿,但略厚重易泛白;
o物化结合防晒:兼顾防护力和肤感,适用性更广。
2. 正确使用防晒霜的“5个细节”
用量要够:面部一次需约1元硬币大小,颈部、耳后、手背等部位也要兼顾,别“省着用”(用量不足,SPF值会大幅下降)。
提前涂:出门前20-30分钟涂抹,让成分成膜(物理防晒需成膜反射紫外线,化学防晒需吸收转化),刚涂完遇水易脱落。
按需补涂:日常通勤,若在室内,4-6小时补涂一次;户外暴晒/出汗/游泳后,每2小时补涂一次,用纸巾轻擦汗水后补涂,或选择“防水防汗型”。
重点部位别漏:发际线、耳后、鼻翼、唇周、脖子后侧、手背,这些“死角”易晒黑、长斑。
卸妆要彻底:防水型防晒或物理防晒需用卸妆产品(卸妆油、卸妆膏)清洁,普通防晒可用温和洁面洗净,避免残留堵塞毛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