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冶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闻公告
【多学科协作化险为夷】工人作业时,长10cm、直径5mm的铁丝,鼻部穿入,口腔穿出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82次 信息来源:原创文章

“医生!快帮忙!钢丝从鼻子穿到嘴里了!” 8月30日上午 10 点,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我院急诊科的平静。57岁的工人老吴(化名)被工友紧急送医,他满脸痛苦地捂着口鼻,一根长胶筒附着约 10余 厘米长的细钢丝从其右侧鼻腔探出,另一端则从口腔内侧穿出,钢丝表面还沾着血迹 —— 这是老吴在工地进行作业时,不慎被钢丝刺中面部导致的意外,稍有移动就可能划伤鼻腔血管、咽喉黏膜,甚至引发窒息,情况危急万分。

01

 紧急接诊:快速评估,启动应急机制

急诊科皮亚川医生第一时间接诊,看到老吴呼吸略显急促,立即安抚道:“别紧张,尽量保持头部稳定,我们马上处理!” 同时迅速展开病情评估:钢丝材质坚硬、两端尖锐,贯穿鼻腔与口腔的通道狭窄,且可能已损伤周围软组织,若盲目牵拉,极有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大出血,甚至损伤颅底或气管。

为精准判断钢丝位置及是否伤及重要器官,急诊科立即开通 “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皮医生当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联系相关耳鼻喉科、口腔科专家紧急会诊。

02

多科联动:精细操作,攻克救治难题

5分钟后,耳鼻喉科刘闯医生、口腔科黄志刚医生带领团队赶到抢救室与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救治方案。患者清醒状态下可能因疼痛出现肢体抖动,增加操作风险,建议在局部麻醉基础上,配合镇静药物,确保术中稳定。最终方案确定:由口腔科团队从口腔侧撑开视野,固定钢丝角度,避免移位,耳鼻喉科团队从鼻腔侧缓慢将其完整取出;同时备好止血药物与应急设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

手术正式开始。急诊科皮亚川双手稳稳固定患者老吴头及五官位置,口腔科黄志刚则用口腔撑开器轻轻打开老吴口腔,清晰暴露钢丝另一端,固定钢丝角度,避开口腔内敏感组织。耳鼻喉科刘闯手持专用夹持器械,小心翼翼地拨开鼻腔黏膜,精准夹住钢丝外露端,慢慢拔除“再慢一点,往左微调 1 毫米……” 手术过程中,三位医师实时沟通,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米级。

随着 “嗡” 的轻微器械声响,钢丝被完整、平稳地取出。医护人员立即用止血棉对鼻腔和口腔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整个手术仅用时5分钟,当看到钢丝被安全取出时,老吴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疼了,谢谢你们!”

03

 溯源警示:工地作业这些安全要点要牢记

术后,老吴在急诊科观察 2小时,鼻腔和口腔出血停止,疼痛明显缓解,立即完善CT影像学检查转入五官科病房进一步住院观察。据老吴回忆,事发时他正弯腰作业,一根松动的细钢丝突然弹起,径直刺入鼻腔,随后穿透至口腔 —— 这一意外也为广大务工群体敲响了安全警钟。

我院急诊科皮医生结合案例提醒:建筑、机械维修等行业涉及大量金属构件操作,工人作业时需重点防范此类风险:

规范佩戴防护装备:进行钢筋绑扎、金属切割、机械维修等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防护眼镜,避免异物飞溅伤及面部、口鼻;

做好作业前检查:开工前仔细检查工具、构件的稳定性,如钢筋连接处是否牢固、钢丝是否存在松动,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弯腰、低头时正对金属构件,操作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防止意外反弹;

掌握应急处理:若发生异物刺入身体(尤其是头部、面部),切勿自行拔出,应保持受伤部位稳定,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尽快送医处理。

专业担当:筑牢创伤急救安全防线

此次特殊急诊的成功救治,不仅体现了我院急诊科快速响应、精准评估的能力,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机制的高效性。面对鼻腔 - 口腔贯穿性异物这类复杂创伤病例,通过急诊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麻醉科的紧密配合,凭借专业的技术与默契的协作,成功化解了危机。

作为区域内创伤急救重点单位,我院始终致力于完善创伤急救体系,加强急诊团队与临床科室的协作能力,提升复杂创伤的救治水平。今后,我院还将定期走进工地、企业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与安全宣教,用专业医疗力量守护务工群体的生命安全,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预约挂号
0714-8720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