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冶市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闻公告
“我是党员,看我行动!”——学习新《准则》,我们这样擦亮胸前党徽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125次 信息来源:原创文章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

学习心得

作者:后勤党支部  左金华

近期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仿佛拿到了一把“职业标尺”——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医者该有的样子”写进了每一条准则里;它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高地”,而是藏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次穿刺、每一次沟通、每一次抉择里的“行动指南”。今天,我想结合护理工作中的几个具体场景,和大家聊聊我对“准则”的真实感受。

      一、“以患者为中心”不是口号,是“多走一步”的贴心

准则第一条就强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人格与权益,关注患者身心需求”。这让我想起上个月护理的王阿姨——82岁的独居老人,因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子女都在外地。刚入院时,她情绪很低落,总是说“麻烦你们了,我这把老骨头不值得你们费心”。我没有只是按医嘱打针、发药,而是多走了“几步”:每天早交班时特意提醒夜班护士多关注她的睡眠;每次给她测血糖时都会陪她聊两句家常,慢慢得知她想念孙子,于是主动帮她联系子女视频通话;看到她因手脚麻木而发愁,我特意从家里带了个按摩球,教她每天锻炼……这些看似“额外”的小事,却让王阿姨变得开朗起来,出院时她拉着我的手说:“姑娘,你们不是‘护士’,是我的‘贴心人’。”那一刻我明白:“以患者为中心”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比医嘱多做一点”的用心——多问一句“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多帮一把“我扶您下床走走?”,多等一会儿“我陪您把这句话说完”。这些“多一点”,恰恰是准则里“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最生动诠释。

      二、“专业素养”是职业道德的“硬支撑”

准则里提到“提升专业能力,保障医疗质量”,这让我想起去年遇到的一位重症患者。那是一位因急性心梗入院的老人,同时合并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症状,护理难度很大。有天夜班,我给她测血压时发现血压突然降到了80/50mmHg,我立刻意识到可能是心梗后心源性休克,于是一边快速通知医生,一边立即给她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密切观察她的意识状态。医生赶到后,根据我的观察记录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事后医生说:“多亏你发现得早,处理得及时。”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专业能力守护生命”的底气。如果我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忽略血压下降的危险;如果我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可能会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所以,日常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习——每天早交班后抽10分钟看一篇护理最新指南,每月参加一次科室的业务学习,遇到疑难病例主动请教医生和资深护士……这些“充电”的过程,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上”。

      三、“廉洁从业”是职业道德的“底线”

准则里“廉洁自律,不谋私利”的要求,让我想起今年春天遇到的一件事。有位患者家属为了感谢我对他母亲的照顾,特意给我送了一盒高档茶叶,说:“护士,这是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我笑着把茶叶还给他,说:“叔叔,照顾阿姨是我的职责,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茶叶我不能收——您看,我们护士站的墙上挂着‘廉洁从业’的标语,这是我们的底线。再说了,阿姨能顺利康复,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见他还有些犹豫,我又补充道:“如果您真的想表达感谢,不如帮我们宣传一下‘健康饮食’,让更多人知道心梗患者该怎么吃,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听了我的话,他终于把茶叶收了回去,还主动帮我们分发健康宣传手册。

这件事让我明白:“廉洁从业”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用真诚赢得信任”的智慧。当我们拒绝红包、礼品时,不是“拒绝患者的感谢”,而是“坚守职业的尊严”。而这种“坚守”,恰恰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纯粹”——我们护理他,不是为了“好处”,而是为了“让他好起来”。

      四、“社会责任”是职业道德的“延伸”

准则里提到“践行社会责任,弘扬职业精神”,这让我想起去年疫情期间的经历。当时医院号召护士报名参加核酸检测队,我没有犹豫就报了名。那段时间,我每天凌晨4点起床,穿好防护服,到社区给居民测核酸。虽然天气很冷,手冻得通红,但当我看到小朋友举着画说“护士阿姨,您辛苦了”,当我看到老人颤巍巍地说“姑娘,多亏你们”,当我看到社区工作人员给我们送热水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还有今年夏天,我们科室组织了“社区健康宣教”活动,我主动报名去给老年人讲“糖尿病护理”。当我看到老人们认真记笔记的样子,当我听到他们说“原来胰岛素要这样打”,当我收到一位老人发来的短信“姑娘,我按照你说的做,血糖控制得很好”,我真切地感受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仅在医院的病房里,更在社区的巷子里、在群众的需求里。我们的每一次付出,都是在“弘扬职业精神”,都是在“践行社会责任”。

      反思与改进:还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

学习准则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有没有因为忙而忽略了患者的情绪?比如有一次,一位患者因病情反复而发脾气,我当时急着去处理另一位患者,只是说了句“您别生气,我们会尽力的”,就转身走了。后来我想起准则里“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的要求,心里很愧疚——如果我当时能多留两分钟,倾听他的抱怨,说一句“我理解您的心情,我们一起想办法”,或许他会觉得更被重视。

还有一次,一位患者问我“这个药为什么要吃这么久?”,我当时因为赶时间,只是简单说了句“医生开的,你吃就行”。后来我想起准则里“向患者解释医疗措施”的要求,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如果我能耐心地给她解释“这个药是用来控制您的血压的,需要长期吃才能有效”,或许她会更配合治疗。

     结语:把“准则”变成“日常”

各位同仁,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照镜子”——照见我们的“初心”,照见我们的“不足”,照见我们“该成为的样子”。

作为一名护士,我深知: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小事——给患者测一次血糖,帮患者翻一次身,陪患者聊一次天。但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

今后,我会继续把准则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里:用“贴心”对待患者,用“专业”守护生命,用“廉洁”坚守底线,用“担当”践行责任。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一点用心”“多一点专业”“多一点坚守”,我们就能成为“有温度、有担当、有底线”的医务人员,就能让“职业道德”真正“活”在我们的工作中。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护理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藏着伟大;职业道德是朴素的,但朴素中藏着力量。”让我们一起,用“初心”守护“使命”,用“行动”践行“准则”,做一名“让患者放心、让自己安心”的医务人员!

预约挂号
0714-8720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