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让医学走得更远
人文让医学回到原点

2025年1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应邀做客大冶市人民医院,在罗桥院区7号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作《临床沟通的艺术》专题讲座。
大冶市卫健系统400余干部职工聆听了此次讲座,会场内掌声与手机拍照声此起彼伏。党委书记张亮表示,希望干部职工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直击沟通困境:
循证有余,叙事不足
01
讲座伊始,王一方教授以新书《医患人文沟通》的核心观点“医学不是‘治愈’的学问,而是‘照顾’的故事”开讲,直击当下“循证有余、叙事不足”的沟通困境,提出“技术让医学走得更远,人文让医学回到原点”。他提醒在场四百余名干部职工注意5个方面:
● 问诊第一句,先问“您最担心什么”,而不是“你哪里不舒服”;
● 任何检查、处方、术前谈话,都要给出 “时间留白”,让患者把情绪“落地”;
● 把“坏消息”拆成三段说:事实、意义、路径,给希望一个“呼吸口”;
● 书写病历时,别忘了在最后一行加一句“患者今日情绪”,让病历也有温度;
● 每天下班前,用30秒给当天最后一位患者或家属一个 “确认眼神”,把“句号”画在人心上。
人文沟通五原则:
不只是会说话
02
随后,王教授援引《医患人文沟通》“临床沟通不只是会说话”专章,系统梳理了人文沟通的五大原则——“沟通话题>言语、人格>技巧、关怀>信息、生命信念>诊疗资讯”。
现场示范如何摆脱“电脑干扰”、识别“错半句”、用“假设暗示”对冲负面境遇,把“坏消息”说得更温暖,把“第二诊疗意见”谈得更从容。
现场互动:
找出沟通中的“禁忌语”与“暖语”
03
在互动环节,王教授让各科室现场列出“沟通禁忌语”“暖语”“挑衅语”。
大家惊讶地发现,诸如“你懂还是我懂?”“带多少钱?”这些司空见惯的“套话”正是人文漏洞所在;而一句“跟我说说,您最担心的是什么?”瞬间就能打开患者心门。
“被需要”才是优秀
04
王教授强调,“‘会看病’是合格,‘被需要’才是优秀”。整场讲座金句频出,不少学员把PPT页面同步发到科室群,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把“30秒确认眼神”、“情绪病历”等新方法带回工作岗位,让医疗技术服务在有精度的同时,更有温度。要将这些人文沟通技巧纳入科室日常培训,让医学回归“照顾”的本质,让患者感受到更多医学的温度。
两个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对于大冶市卫健系统干部职工来说,这场讲座不是终点,而是“做有温度的医者”的新起点。
